首页 > 佛学常识 > 正文

净人是佛制
时间:2018-06-14 15:32:50  来源:佛教交流网

净人是佛制

有个别人,对佛教僧团或比库,使用净人这一角色颇不以为然。由于他们不懂戒律,或者对戒律只是一知半解,于是鼓吹比库使用净人是不如法的,在戒律中找不到根据。

佛陀不曾允许僧团或比库使用净人吗?使用净人是僧团或比库变相接受金钱吗?净人是替比库收钱的人吗?

在此,请看佛陀在戒律中是如何说的:那个时候,具寿毕陵达瓦差,在王舍城清扫山洞想做住所。当时,马嘎塔王.谢尼亚宾比萨拉,来到具寿毕陵达瓦差之处。

来到之后,宾比萨拉王礼敬具寿毕陵达瓦差,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宾比萨拉王,对具寿毕陵达瓦差这样说:尊者,长老在做什么?

大王,在清扫山洞想做住所。

尊者,圣者们需要园民吗?

大王,世尊没有允许园民。

尊者,请以此请问世尊之后,告知我。

是的,大王。具寿毕陵达瓦差,答应马嘎塔王.谢尼亚宾比萨拉。

当时,具寿毕陵达瓦差,遣使者到世尊跟前,询问道:尊者,马嘎塔王谢尼亚.宾比萨拉想供养园民。尊者,我们应当怎么做呢?

于是,世尊于此因缘,于此机会说法,而告诉比库们说:诸比库,我允许园民。

马嘎塔王谢尼亚.宾比萨拉,再次来到具寿毕陵达瓦差之处,来到之后,礼敬具寿毕陵达瓦差,坐在一旁。

坐在一旁的马嘎塔王谢尼亚.宾比萨拉,对具寿毕陵达瓦差说:尊者,世尊允许园民吗?

是的,大王。

那么,尊者,我供养园民给圣者。

这律文记载于《律藏.大品.第270》,在这段律文之中,园民是巴利语rmika的直译,古译作僧伽蓝民、兰民、守僧房民,即住在寺院中服务僧园的人。

那时,佛陀允许僧团或寺院,拥有专门服务的在家人。

再者,世尊在《比库巴帝摩卡》的尼萨耆亚巴吉帝亚第10条中说:若国王、王臣、婆罗门或居士,派使者指定为比库送衣资,说:请你以此衣资交换衣后,送衣给某某比库披着。

假如该使者,在前往那位比库处之后,如此说:尊者,这是指定为具寿带来的衣资,请具寿接受衣资。该比库宜对那位使者如此说:贤友,我们不能接受衣资,我们在适时接受许可之衣。

假如该使者,对那位比库如此说:具寿有执事人吗?诸比库,需要衣的比库,可指出园民或近事男,为执事之人,说:贤友,这位就是比库们的执事人。

注:执事人(veyyvaccakaro),直译为服务者,即净人(kappiyakraka),使物品成为比库或僧团,可以如法使用的在家人。

近事男(upsaka):即亲近奉侍佛、法、僧三宝的男子。又作净信男,清信士;为已归依佛、法、僧的在家男子。古音译作优婆塞、邬波索迦、伊蒲塞等。

世尊说:如果该使者,交代那位执事人之后,前往那位比库处,如此说:尊者,具寿所指出的执事人,我已经交代他了。请具寿在适时前往,他将送衣给您披着。

诸比库,需要衣的比库前往执事人处后,可以催促、提醒两、三次,说:贤友,我需要衣。如果在两、三次催促、提醒时获得该衣,这实在很好。

假如没有获得,可以四次、五次,很多六次为此催促,而静默地站着。如果在四次、五次,很多六次为此,而静默地站着时获得该衣,这实在很好。假如还是没有获得该衣,更由此作超过的努力而获得该衣者,犯尼萨耆亚巴吉帝亚。

假如没有获得该衣,则必须自己去或派遣使者,到为他送来衣资之处:具寿们,你们曾指定为比库所送去的衣资,该比库并没有从其得到任何的利益。具寿们,自己努力,不要失去你们自己的!这于此是如法的。

这是在僧团每半月、半月念诵的《比库巴帝摩卡》中,佛陀直接提到净人,在施主和比库之间担任什么角色的学处。

在此学处中,衣资(cvaracetpana)直译为衣的交换物,即可以用来交换或购买衣服的物品或钱。因此,佛陀不允许比库接受衣资,但允许接受由净人用衣资买来的衣。

在这学处的很后一段,佛陀甚至说,如果这名比库几经摧促之后,仍不能从净人处获得利益。比库有责任去告知施主,让施主采取行动直接与净人交涉。

佛陀在这里,已经指出了对不负责任的净人的处理方法让施主将委托净人购买袈裟的钱要回来。

请注意佛陀在制定此学处时的用语:你们曾指定为比库所送去的衣资(金钱),该比库并没有从其得到任何的利益。

在《律藏.大品.药篇》中,佛陀因为门哒咖居士的请求,而宣布了一项规定:诸比库,若人们有信心、有净信,他们将金钱放在净人的手中,

说:请以此给与圣者所许可的物品。诸比库,我允许你们接受,由此所得的许可的物品。然而,诸比库,我不说你们能以任何方式,接受、寻求金银。(Mv.299)

许可的(kappiya):直译为净的,又作如法的、适当的、适合的。在这里,是指如法的必需品或生活资具。

在这段律文中,佛陀直接使用了净人一语。净人,巴利语kappiyakraka,简称kappiya,意为使事物成为比库或僧团允许接受和使用的人,即为比库和僧团提供无偿服务的人。

根据这段律文,若施主将金钱交给在家净人,委托净人购买如法的物品供养比库,佛陀允许比库们,接受通过这种方式的物品供养。然而,无论任何形式的金钱供养,都不被佛陀所允许。

有些在家人也许会辩解说:你们比库自称不接受金钱,但对我们在家人来说,把金钱交到净人手中,还不是等于把金钱供养给比库?换了一个人收钱,在本质上还不是一样?

对施主和在家净人来说,有金钱观念是想当然的,而且是施主直接把金钱交到净人手中。然而,请别忘记:施主将金钱交给净人,是在请净人帮助供养必需品给比库!

当施主将钱交给净人之后,净人拿着这笔钱,购买用来生活的必需品,即使是佛陀,也愿意接受这种生活必需品的供养,就如《律藏.大品.药篇》中佛陀亲口所说的一样。

还必须清楚一点:任何送到比库手中的只能是必需品,而不是任何形式的金钱!有些人也许误认为必需品资具,只是金钱的代名词。

但是,对于比库们来说,必需品、资具,确实是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物品或服务,它既可以是袈裟、饮食、住所、药品、牙膏、毛巾、书籍等有形的物品,也可以是舟车、航空、医疗等无形的服务。

同时,能胜任护持比库的净人,都必须是懂得比库戒律的佛弟子。假如净人明知是戒律不允许的物品,例如烟、酒等,还购买来供养给比库,不仅净人在造不善业,而且也直接损害了施主们的利益。

佛陀制定戒律是睿智的,因为佛陀考虑到:如果金钱是允许的,那么比库将能随心所欲地使用金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佛陀禁止比库接受和使用金钱。

另外,如果没有净人的帮助,施主将会感到很不方便,甚至会不适时、不适量地供养物品给比库。因此,佛陀就允许比库使用净人。

下面我们举几个假设的例子,来看看在没有净人的情况下,施主和比库双方的尴尬:1、一名不懂比库戒律的施主,将钞票直接供养比库。

此时,比库所能做的只是拒绝:比库不能接受金钱。施主说:那您可以去买东西嘛。比库说:佛陀不允许比库买卖。

施主有点生气地说:看你们这些南传佛教比库,好心供养你们还诸多挑剔,难道要我们把东西送到你们的跟前不成?我怎么知道你们想要什么?

2、一名不懂戒律的施主,买了一袋苹果想供僧,来到寺院时已是下午。由于比库在下午接受食物,将会违犯贮存食物的学处。

于是,比库除了叫施主,明天早上再来供养之外,就是叫他将苹果全部拿回去。那时,该施主可能会想:这些南传佛教比库,真的很麻烦。

3、即使施主是在上午前来供僧,比库也必须在午前,将所有的苹果全部吃完。否则,比库只能丢掉苹果,因为过了正午,比库是不能够贮存食物的。

如果僧人众多,问题还好解决,但如果只有一位比库,那他就得享用一顿苹果大餐,而无法再吃米饭了。

4、又假如,施主来到寺院之时,见到比库正在禅坐。为了不打扰比库,他将苹果放在比库看得见的地方,就悄悄地离开了。

根据佛陀制定的戒律,比库不能够将任何未经授与的食物,放进自己的口中。因此,比库只能任由这袋苹果,放在原地腐烂掉。

如果想解决上述的问题,只有两种办法:*一、施主请净人帮忙,在适当的时候,适量地供养比库。第二、比库无惭无愧地,违反佛陀制定的戒律。

那些认为比库使用净人是不如法的人,难道要让比库犯戒,才是如法的吗?如果你相信佛陀,如果你尊重戒律,是否还需要继续地认为,僧团或比库使用净人是违律的呢?摘自玛欣德尊者的开示

上一篇:慈善的乌龟王
下一篇:禅师问答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