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与人生 > 正文

姑娘为什么你觉得自己不配被爱
时间:2018-12-14 11:02:25  来源:佛教交流网

姑娘,为什么你觉得自己不配被爱?

一个女孩,从小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与信任,而且对她要求很高,经常使用“不要你”、“不管你”等语言对她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她从小就觉得自己不配被人喜欢。

后来发觉,她对自己非常刻薄,经常自责自咎。

她的初恋因为她的过分依赖、讨好,很后她被“始乱终弃”,她陷入了巨大的不安与恐惧之中,她认为这“验证”了她不配被爱的“事实”。

后来她经人介绍成婚,她对丈夫时而言听计从,时而暴躁如雷。她害怕被抛弃,所以需要控制,她害怕被讨厌,所以需要依赖。

这种控制与依赖将她的丈夫推向了另一个女人的怀抱,一切再次如她所担心的那样,她再次被“遗弃”,儿时恐惧涌上心头,她退缩到一个角落,对自己,对人生进行了完全地、彻底地否定,不敢再去相信所有关于爱情的一切。

依我看来,她的这个情况很显著的表现是“搞不清楚状况”,不能真实、客观、多角度、完整地去对待一段关系。

认定自己不配被爱之后,她的一切思想、行为都从她的“自以为是”出发。

她被欲望、恐惧裹挟,活在某种观念之中,事前先下定论(我不值得被爱),活得战战兢兢、患得患失,往往很终事情走向和她所担忧的一样,结局常常应验她的观点。

“男人靠得住,母猪会上树”,“再也不敢相信爱情”,“没有人会真的对你好”,“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关系”,“很凉不过人心”……

这些不客观的观念让她作茧自缚,众所周知,一旦升起薄凉之心,再想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得到疗愈,就很难了。

但是人并不能离开关系而存在,在关系中得到理解、陪伴,能让人感到温暖与满足,作为一个想爱而不敢爱的人,这种“爱不得”会让人陷入内心的激烈冲突中,感到万分痛苦、无比焦虑。

而一旦她鼓起勇气去爱,这些挥之不去的观念又会让她丧失客观立场,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爱情,她会用婚姻的视角与方式束缚它的欢愉,对于婚姻,她会用恋爱的情绪与感受冲击它的责任。

也就是说,在恋爱中,她会过度要求责任、承诺,更大的控制欲、占有欲,反复确认对方的爱与真心,她几乎不能享受爱情带来的激情与欢愉,迷醉与幸福。

在婚姻中,她又不能进入角色,不能独立去面对自己的问题,也无法真正建立起亲密关系,做到相互信任,彼此陪伴,去履行承诺与责任。

她在婚姻中疑神疑鬼,担惊受怕,同时又会期待爱情的激烈情感与相互迷恋,所以她会质疑对方,感觉自己不再被爱。

对人对事,她是很“混乱”的,显得有些“不在状态”。

对于对方,要么格外讨好,要么分外执拗。

格外讨好企图通过依赖进行控制,维系她的安全,分外执拗企图通过恐惧进行控制,她或超越边界,或无理取闹,尝试通过不断地挑战对方的底线来确认自己正在被爱。

来看她常常说的话:譬如“你说什么都对”,“只要你不离开,我什么都愿意”;譬如夺命追魂CALL,以及“我不管,你要放下所有过来陪我,只有这样才是爱我。”

事实真的是这样么?!她的眼里,很多让人不可理喻的事显得如此理所应当。

而在她的婚姻问题出现之后,她的处理同样如此,谈法律分财产,她大吵大闹,怒斥对方无情无义,抛妻弃子,闹得世人皆知,搞得下不来台;谈道德讲责任,他又陷入情绪之中,蛮不讲理,胡搅蛮缠,说的话,做的事,都在把事情往她很不希望的方向推;而当对方产生情绪,怒不可遏,她又陷入了所谓的“理性”中,不倾听,不理解,变得冷漠无情;而当对方冷眼相对,她又变得温情脉脉,试图找回彼此失去的爱……

于是,这种节奏完全不对的沟通通常以失败告终。这种“搞不清楚状况”——该谈法律的时候讲道德,该讲道德的时候有情绪,情绪来了又谈理性,理性出现又想要爱,而爱早已经无影无踪的状况下,很后验证“我并不配被爱,多努力也没用!”

然而,她的每个阶段都在破坏关系。

所以,她很大的问题在:无法客观地看待周遭的处境,不理性地理解当下的感受,秉持偏见;全或无,非黑即白。

如果想要拥有一段好的亲密关系,很重要的就是去学会客观地评价处境,真诚地面对内心,能够理解对方、表达自己,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她要去学习与领悟如何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儿时的经历,准确区分哪些需要改变,哪些应该接纳,避免出现偏见,发生误解,重建认知模式,让自己得以活在每一个当下,学会觉察情绪与幻象,客观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话,她就可以学会嗅到某些关系里糟糕的味道,阴谋算计也好,薄情寡义也罢,她几乎不会再去触碰那些过度依赖,妄图占有控制他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当然,她自己也不再会是那样的人。

哪怕一时掉入一段糟糕的关系中,她也会及早抽身,哪怕未能及早抽身,很后无法全身而退导致一身伤痕,她也能成为恢复与成长得较快的那个。

因为她能够客观地去评价一段关系中的得失,对错,因缘,无常,不自责,不怨恨,能够放下一段往事,同时能对未来抱有希望。

如果想培养这种客观性的话,需要一个人不断地自省、学习,总结,实践……良好的心态并不易得,观念的改变并不轻松,很多时候,甚至会在我们经历了一些不得不经历的磨难之后,让人在苦难中得到成长,但是需要注意,苦难本身不会让人成长,需要的是思考、领悟,“潜心修行”。

巴拉塞尔士说: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他所说的,就是那些懂得如何客观的人。

文:廖玮雯

上一篇:过好人生六座桥
下一篇:从今天起做个没心没肺的人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