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念(续)
法住智:如是这无明是因,行是因的生起,把握这两者的因与生起的缘的慧,是法住智。u7I
u7I
过去世和未来世亦以无明为因,行为因的生起,把握这两者的因与生起的慧,是法住智。其他各句亦当以同样的方法解说。u7I
u7I
四类:于此十二支之中,无明与行为一类,识,名色,六入,触与受为一类;爱,取与有为一类;u7I
u7I
生与老死为一类。这里前一类为过去世,中间二类为现在世,生与老死的后一类为未来世。u7I
u7I
三世二十行相:在十二支中,当你说无明与行的时候,则也包括了爱、取、有三支的意思。u7I
u7I
所以这五法。为过去世的业转,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法,为现在世的异熟转。u7I
u7I
当你说爱、取、有的时候,则亦包括无明与行,所以这五法为现在的业转,生与老死一句即表示识等。u7I
u7I
故此五法,为未来的异熟转。这便是依十二支行相,而成为二十种。u7I
u7I
三连接:十二支中的行与识之间是一个连接,受与爱之间是一个,有与生之间是一个。u7I
u7I
世尊对于这四类三世二十行相及三连接的缘起的一切行相,都能知见了悟。u7I
u7I
智是知的意思,慧是理解的意思。所以说:把握于缘的慧,为法住智。u7I
u7I
世尊以此法住智,如实而知彼等法,于彼等中厌、离、离欲而解脱,破离断绝如上述的轮回车轮的辐。u7I
u7I
所以说:破辐故为阿罗汉。我们的世间主,用他的智剑,破了轮回车轮的辐,所以叫他阿罗汉。u7I
u7I
(4)因为他是很胜应供的人,所以才值得领受衣服等资具及其他的供养。u7I
u7I
故世尊现世时,任何有*的天人,都不愿在他处作供养的。即如梵天娑婆主,曾以量如须弥山的宝环供养世尊,u7I
u7I
又如帝释、频毗娑罗王、侨萨罗王等的天与人,也尽力供养。甚至对于般涅槃之后的世尊。u7I
u7I
如阿育大王曾费了九十六俱胝(九万万六千万)的财产,于全阎浮洲造了八万四千的塔寺,其他的供养更不必说了。u7I
u7I
所以说值得受资具等故为阿罗汉。一切资具和其他的供养,唯有世间主才值得领受,阿罗汉的名义,世间的胜利者才得相符。u7I
u7I
(5)犹如世间上自以为智的愚者,深怕不名誉而秘密行恶,但世尊决不会做这样的事,所以说不密行恶故为阿罗汉。u7I
u7I
于诸恶业中,无秘密可说。因无秘密故,称为阿罗汉。u7I
u7I
再综合的说:因为牟尼的远离,杀了一切烦恼的贼,破了轮回车轮的辐,应受资具等的供养,又无秘密的行恶,所以称他阿罗汉。u7I
u7I
(二)等正觉者:由于自己正觉一切法,故称等正觉者。即是说他是一切法的正觉者,应该通达的诸法,业已通达觉悟,u7I
u7I
应该遍知的诸(苦)法,业已遍知,应断的诸(集)法,业已断绝,应证的诸(灭)法,业已证得,应修的诸(道)法,业已修习。u7I
u7I
所以说:应知的我已知,应断的我已断,应证的我已证,应修的我已修,所以婆罗门呀,我是觉者。u7I
u7I
亦即眼是苦谛,由于他的根本原因而生起的过去的爱为集谛,苦与集两者的不存在为灭谛,知灭的行道为道谛,u7I
u7I
如是举其四谛的每一句,亦得由自己正觉一切法。于耳、鼻、舌、身、意也是同样的。u7I
u7I
如是对色等的外六处,眼识等的六识身,眼触等的六触,眼触等所生的六受,色想等的六想,色思等的六思,色爱等的六爱身,u7I
u7I
色寻等的六寻,色伺等的六伺,色蕴等的五蕴,十遍,十随念,膨胀想等十不净想,发等三十二行相,u7I
u7I
十二处,十八界,欲界有等的九有,初禅等的四禅,修慈等的四无量,四无色界定,u7I
u7I
逆观老死等的缘起支,顺观无明等的缘起支,亦当以同样的方法解说。u7I
u7I
这里举一句来说:老死是苦谛,生为集谛,两者的出离为灭谛,知灭的行道为道谛,u7I
u7I
如是举其一句,都由自己正觉、顺觉、逆觉一切法。所以说:由于自己正觉一切法,为等正觉者。u7I
u7I
(三)因为明与行具足,故为明行具足者。这里的明是三明、或八明,三明当知如《怖骇经》中所说;u7I
u7I
八明,即如《阿摩昼经》中所说的观智,及意所成神变加以六神通为八明。u7I
u7I
行即戒律仪,防护诸根之门,食物知量,努力醒觉,信、惭、愧 多闻、精进、念、慧的七种妙法,u7I
u7I
色界四种禅,当知共为十五法。因为依此十五法行,圣弟子得行于不死的方向,所以说行。u7I
u7I
即所谓:摩诃男(大名),兹有圣弟子具戒等,一切如在中分五十经中所说。u7I
u7I
世尊对于这些明与行都已具足,所以称为明行具足者。由于明的具足,而世尊的一切智圆满,由于行的具足,而他的大悲圆满。u7I
u7I
他以一切智而知一切有情的利与不利,以大悲而令有情避去不利而促进有利之事。u7I
u7I
因为世尊是明行具足者,所以他的弟子得以善行正道,不像缺乏明行者的弟子们所作苦行等的恶行。u7I
u7I
(四)善净行故,善妙处行故,正行故,正语故为善逝。行,亦名为逝。便是说世尊的行,是善净、遍净,而没有污点的。u7I
u7I
是什么行呢?便是圣道。世尊唯以此圣道,而向安隐的方所没有执着的行,所以说:善净故为善逝。u7I
u7I
善妙处行即在不死的涅槃中行,所以亦说善妙处行,故为善逝。由于各种的行,已经断了的烦恼,不会再转来的为正行。u7I
u7I
即如《大义疏》所说:在须陀洹道所断的烦恼,而那些烦恼便不会再转来,故为善逝u7I
u7I
在阿罗汉道所断的烦恼,而那些烦恼便不会转来的,故为善逝。u7I
u7I
或者说:自从在燃灯佛的足下获得授记以来,直至在菩提座上而成正觉,总共完成了三十种波罗蜜的正行,u7I
u7I
而给与一切世间的利益与快乐,不作常见,断见,欲乐,苦行等的极端行为,故为正行。所以说正行故为善逝。u7I
u7I
他又是正语的,即是说在适当的场合,而说妥当的话,所以说正语故为善逝。u7I
u7I
这里有经为例:如来知道那些是不实不真无有利益的活,且为他人不喜而不适意的,如来便不说那样的话。u7I
u7I
如来又知道那些是实是真但无利益的话,且为他人不喜而不适意的,如来也不说那样的话。u7I
u7I
如来知道那些是实是真而给与利益的话;但为他人所不喜不适意的,如来知道时节因缘成熟,才说那样的话。u7I
u7I
如来知道那些不实不真无有利益的话,但为他人所喜与适意的,如来亦不说那样的话。u7I
u7I
又如来知道那些是实是真但无利益的话,然为他人所喜及适意的,如来也不说那样的话。u7I
u7I
如来知道那些是实是真而给与利益的话,又为他人所喜欢及适意的,如来知道那是适当的时候,才说那样的话。当知这是正语故为善逝。u7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