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家修行 > 正文

名法教理续
时间:2018-06-14 15:25:01  来源:佛教交流网

名法教理(续)

寻、思与作意之间的分别:寻,是把心与心所投入目标;作意,是把心与心所转向目标;思,则催促心与心所朝向目标。

对于它们之间的差别,摩诃甘达勇长老举了一个赛舟譬喻加以说明:在赛舟时,每只小舟都坐有三位划舟的选手,一个在后面,一个在中间,一个在前面。

坐在后面的选手有两项任务,即控制小舟的方向和向前划;中间的选手无需控制小舟,只需把它向前划;坐在前面的选手不单需要把小舟向前划,而且还要负责在终点摘花,他是很为忙碌的人。

前面的选手就好像思;中间的像寻;后面的像作意。如此,作意把相应心与心所转向目标;寻把受到作意指挥的心与心所投入目标。

思则是很为忙碌的,它就好像一位木匠师的助手,不单只需要做自己的工作,同时亦需催促其它的学徒工作。禅修者必须根据它们各自的作用,以智辨识它们。

十四个不善心所是:四个遍一切不善心心所、三个贪因心所、四个嗔因心所、两个有行心所、一个痴因心所。

四个遍一切不善心心所:1、痴:亦名为无明,不知四圣谛;不知所缘的真实本质;错知。2、无惭:对恶行及贪、嗔、痴等不善法不感到羞耻。

3、无愧:对恶行及贪、嗔、痴等不善法不感到害怕。4、掉举:心散乱、不平静、不能停在所缘。

三个贪因心所:5、贪:渴爱或执取所缘为我或我的;欲求或迷恋所缘;紧缠住所缘。

6、邪见:相信所缘是常、乐、我、净(美);邪信错误的信仰。7、我慢:心自大、骄傲、想要突出。

四个嗔因心所:8、嗔:粗野与残暴的心;想要破坏。9、嫉:妒嫉他人的财富与荣誉。10、悭:隐藏自己所得;吝啬;不能忍受与他人分享。

11、追悔,可分为两种:一、追悔已造的恶业,或已做的恶行;二、追悔应造但未造的善业,或应做但未做的善行。

两个有行心所:12、昏沉:心软弱无力、不愉快与不热忱。13、睡眠:相应心所软弱无力、不愉快与不热忱。

一个痴因心所:14.疑:怀疑以下八项:一、真实的佛陀;二、真实的佛法;三、真实的僧团;四、戒、定、慧三学;

五、过去世,即过去蕴;六、未来世,即未来蕴;七、过去世与未来世两者,即过去蕴与未来蕴;八、缘起,即十二因缘,包括业力果报。

当你辨识三十一种生存界里的有情与非有情,直到知见非有情只是一组组的究竟色法,及诸有情只是一组组的究竟名色法、五蕴、十二处或十八界时,那即是名色分别智。

在知见它们只是一组组的因缘法及果报法时,那即是缘摄受智。色法、名法、因缘法及果报法都是行法,都是无常的,因为它们生起后即坏灭;

都是苦的,因为它们不断受到生灭的压迫;都是无我的,因为它们并无不坏灭的实质;都是不净的,因为它们并不美反而可厌。

若禅修者知见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那即是佛法观智。这些知见是正见,也是明与智慧。

若无这些知见,而视非有情为金、银、树、水、田地、森林、高山等;或视有情为男人、女人、有情、人类、天神、梵天等,或视他(它)们为常、乐、我、净,那时即生起了邪见与无明。

这就有如《清净道论》第17章节43的解释:它奔向在究竟上并不存在的女人、男人等,而不奔向在究竟上存在的诸蕴等,因此它是无明。

为了更易于明白无明(痴)与邪见,在此进一步解释两种我见,即:一、世间通称我(世间共认的我见);二、外道所持之我见。

(一)世间通称我:世人视有情为男人、女人、人、有情、天神、梵天、牛、动物等,及视非有情为金、银、田地、屋子、树、水、土、森林、高山等。

对于能够外观的禅修者,若他辨识非有情的地、水、火、风四界,他将会只看到极微粒子,即色聚。

若再辨识这些色聚,他即会看到只有由火界产生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色聚及时节生声九法色聚,如此的知见是正确的。

若知见它们为无常、苦、无我及不净,此知见也是正确的。但若视或接受它们为金、银、田地、土、森林、高山等,此知见是错的,即:世间共认的我见。

(二)外道所持之我见,又可以再分为两种,即至上我见及灵魂我见。至上我见即是认为,有个创世主创造了整个世界及一切有情。灵魂我见则是认为,每一个有情里都存有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灵魂。

痴与邪见:痴,是错知三十一界里的有情与非有情,为常、乐、我、净。邪见,则是持有认为三十一界里的有情与非有情是常、乐、我、净之见。

美心所有二十五个,可以分为:十九个遍一切美心心所、三个离心所、两个无量心所、一个慧根心所。

十九个遍一切美心心所:1、信:没有前述疑心所的八项怀疑,而深信佛陀的功德、法的功德、僧的功德、戒定慧三学、过去世、未来世、过去与未来世、缘起。

2、念:不像漂浮的葫芦,而像沉入水里的石头;它令相应的心及心所沉入三宝、三学等善所缘;心稳定警觉所缘,不忘所缘(目标)。

3、惭:对恶法与恶行感到羞耻。4、愧:对恶法与恶行感到害怕。5、无贪:心不执着于世间所缘,不执着于禅修目标,即不执着它为我、我的。

6、无嗔:心对所缘不粗暴;不想破坏。7、中舍性:保持相应心及心所对所缘适中而不偏,离我慢、离昏沉睡眠;以舍看待所缘。

8、身轻安:诸心所轻安。9、心轻安:心轻安。10、身轻快性:诸心所轻快。1、心轻快性:心轻快。12、身柔软性:诸心所柔软。

13、心柔软性:心柔软。14、身适业性:诸心所适业。15、心适业性:心适业。16、身练达性:诸心所练达。17、心练达性:心练达。

18、身正直性:诸心所正直、不虚伪、不欺骗。欺骗,是掩饰自己的恶行、过错。虚伪,是展示自己所无的品德、素质。

19、心正直性:心正直、不虚伪与不欺骗。三个离心所:20、正语:远离与谋生无关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恶语;不说粗恶语。

21、正业:远离与谋生无关的杀生、偷盗、邪淫三恶行;不造身恶行22、正命:远离与谋生有关的四恶语与三身恶行;不说恶语及不造身恶行。

两个无量心所:23、悲:有悲悯心,取遭受痛苦的众生为所缘;欲救济。24、喜:随喜,取愉悦的众生为所缘;不妒嫉。

一个慧根心所:25、慧根:即慧;透彻地如实知见究竟法或四圣谛。慧亦称为智、无痴、正见与择法。由于审察四圣谛时它是很为主要的,所以称为慧根。

以上是二十五个美心所。由于禅修者可依究竟法的自性相或作用辨识它们,所以对于某些心所,自性相与作用两者都提及。

应先辨识的名法:《殊胜义注》中提到:分析取色法为所缘而生起的受、想、行、识诸名法之后,他观照它们为无常。

根据上述注释的教示,在开始辨识名法时,禅修者应先辨识取色法为所缘的名法。虽然禅修者也可以辨识取名法为所缘的名法,但刚开始修习名业处时,是比较难以辨识(难摄受)它们的。

另一点是:辨识取男人、女人、人、有情、金、银等密集的概念为所缘之名法,也是可以的。在此并非辨识那些概念,而是辨识取概念为所缘而生起的究竟名法。

六组的定义:把色法根据所缘分组时,一共有六种所缘,即:一、颜色所缘;二、声所缘;三、香所缘;

四、味所缘;五、触所缘,即地、火、风三界;六、法所缘,即五净色与十六微细色。

取颜色所缘为目标的名法,被称为颜色所缘组名法。其它名法亦以此类推,必须辨识所有六组名法。

再者,具有善速行的心路过程名法,称为善组;具有不善速行的心路过程名法,则称为不善组。具有唯作速行的心路过程只出现于阿罗汉的心中,所以在此没有解释它。

四随观:在修行观禅,观照究竟色法、究竟名法、因及果时,若始于观照究竟色法,即是身随观念处;若始于观照受,即是受随观念处;

若始于观照识,即是心随观念处;若始于观照触,即是法随观念处。采用五蕴,或十二处,或十八界等方式修行观禅,亦是法随观念处。

始于辨识受、识或触:《中部注》中说:辨识名法的入门法有三种,即:一、受明显者,可以始于辨识受。二、识明显者,可以始于辨识识。

三、触明显者,可以始于辨识触。对始于辨识受的指示是:受明显者,应辨识触五法,并非只是注意受在生起,而应同时亦注意:

与受接触同一个所缘的触也在生起,标记该所缘的想也在生起,催促相应法朝向该所缘的思也在生起,识知该所缘的识也在生起。

对始于辨识识的指示是:识明显者,应辨识触五法,并非只是注意识正在生起,而应同时亦注意:与识接触同一个所缘的触也在生起;

体验该所缘的受也在生起,标记该所缘的想也在生起,催促相应法朝向该所缘的思也在生起。(《中部.根本五十经篇注》)

对始于辨识触的指示是:触明显者应辨识触五法,并非只是注意触在生起,而应同时亦注意:体验同一个所缘的受也在生起,

标记该所缘的想也在生起,催促相应法朝向该所缘的思也在生起,识知该所缘的识也在生起。(《迷惑冰消》)

在此,注释举出触五法,即以触为主的触、受、想、思、识五种名法,因为它们在一切心里都是很主要的成份。

在辨识于同一个心识刹那生起的诸名法中,很为主要的触与思时,也需辨识其余非主要的相应名法,包括一切属于行蕴的究竟法(心所)。

根据上述注释与疏钞的指示,在各别以触、或受、或识为始辨识名法时,并非只是辨识在一个心识刹那里的触、或受或识罢了;

而是必须辨识所有相应的心与心所。这是根据佛陀在《相应部.六处品.不通解经》的开示。(待续)

上一篇:疑生暗鬼
下一篇:莲华王舍身作赤鱼缘

延伸阅读